姑婆芋 (海芋)
出自台灣有毒中草藥毒性資料庫
中英文學名 | 科別 | 毒性 | 症狀 |
基本資料
科別 | 天南星科 Araceae |
屬名 | 海芋屬 Alocasia |
中文學名 | 姑婆芋 |
拉丁學名 | Alocasia macrorrhiza L. |
英文名稱 | giant taro, giant elephant’s ear, taro |
中文俗名 | 山芋頭、天荷、木芋頭、野芋頭、觀音蓮、海芋、細葉姑婆芋、Bagaiyau(泰雅)、Kaiguwai(排灣) |
姑婆芋簡介
姑婆芋為天南星科海芋屬植物,是一種家喻戶曉的有毒植物,其根莖及葉均含有有毒成分,分別為草酸鈣(calcium oxalate)及氰苷(cyanogenic glycosides)[2-4]。根據台灣毒藥物控制中心(Taiwan Poison Control Centers)的資料顯示,姑婆芋在成人及孩童的中毒情況都名列前十,自1987年至2006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成年人共有33人因姑婆芋而中毒,孩童及青少年有11人。特別是在孩童部分,為第一名最常見植物中毒的原因[5]。
外觀簡述
莖 | 主幹可長達1公尺以上,根莖碩大 |
葉 | 葉呈盾狀,平滑卵圓形,長可達30至100公分,寬20至50公分,葉尖漸尖,葉基呈心形箭形。葉緣波浪狀,每邊側脈9-12條。葉柄可長達1.5公尺,葉梗2至3支為一群,綠色,長20至30公分 |
花 | 花呈佛燄苞狀(spathe),長圓披針狀,尖端漸細。肉穗花序(spadix),雌株綠白色,雄株部分白色部分黃色 |
果實 | 球形漿果,紅色,種子1至2個 |
植物圖片
姑婆芋全株 |
姑婆芋葉正面 |
姑婆芋葉背面 | |
姑婆芋葉基部 |
姑婆芋莖 |
姑婆芋果實 |
產地
分布於美洲熱帶地區,在台灣已歸化,於路旁和河溝均可見其蹤跡。
毒性研究
- 症狀
目前經由文獻觀察到的姑婆芋中毒症狀有黏膜發炎(mucosal inflammation)[5]﹅晶狀體角膜病變(crystalline keratopathy)[6],口﹅咽灼燒感及疼痛,嘴部腫脹及流涎,嘴唇﹅舌頭﹅食道及聲門起水泡含產生病變,嚴重舌頭口咽喉部腫脹會造成呼吸窘迫及上呼吸道阻塞,接觸到眼部則會產生立即的眼睛疼痛﹅流淚﹅畏光和角膜損傷,直接接觸到草酸鈣則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若食入則會引起腸胃道症狀,如噁心﹅嘔吐和腹瀉,極少數有腎臟和心血管方面問題[7]。
- 毒性成份
姑婆芋目前被發現的研究的有毒成分為草酸鈣(calcium oxalate),為一種水不可溶(water insoluble)的草酸鹽類,外觀呈現密集排列的針晶狀。這些草酸鈣針晶體被認為是造成皮膚刺激疼痛及口腔腫痛的主因。草酸鈣若經由口食入後所產生的毒性反應較常見為慢性毒性反應,草酸鈣通常會分佈到腎臟部位,導致腎病變[2],草酸鈣有文獻提及在雨季時期,在植物體內的含量濃度最高[7]。另外一個被認為是有毒成分的為氰苷類化合物(cyanogenic glycosides),有研究發現cyanogenic glycosides只存在幼葉中[3, 4]。
- 皮膚毒性
姑婆芋所含的草酸鈣為最主要引起毒性的成分,主要是引起局部毒性,若不慎食入會造成口腔或上呼吸道的刺激疼痛,腸胃道也會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7]。 另外,過去文獻有提及同為天南星科的黛粉葉(Dieffenbachia maculata)同樣也含有草酸鈣在內,且有案例報導指出草酸鈣會引起眼睛的晶狀體角膜病變(crystalline keratopathy)[8-10]。姑婆芋目前經由案例報道也被發現也會因所含的草酸鈣引起同樣的晶狀體角膜病變[6]。
治療方式
目前臨床治療方式大多以對症治療方式來緩解病人疼痛的狀況,簡單的方式為先喝入冰水來緩解疼痛,若疼痛仍未緩解,含xylocaine的漱口水或止痛針劑也可使用。由於姑婆芋會引起口咽食道黏膜灼傷的症狀,一般不建議催吐或洗胃,避免二次傷害。另外,除非是大量食入姑婆芋,才需追查血中尿素氮(BUN), 鈣離子(Ca2+), 血清肌酐酸(Creatinine)的數值,否則並不太會造成低血鈣,抽筋,或腎衰竭[11]。
毒性分級
參考文獻
1.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北: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1993.5: 667-669.
2. Holloway WD, Argall ME, Jealous WT et al. Organic acids and calcium oxalate in tropical root crop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989; 37: 337-341.
3. Goonasekera CD, Vasanthathilake VW, Ratnatunga N, Seneviratne CA. Is Nai Habarala (Alocasia cucullata) a poisonous plant? Toxicon 1993; 31: 813-816.
4. Nahrstedt A. Cyanogenese der araceen. Phytochemistry 1975; 14: 1339-1340.
5. Lin TJ, Nelson LS, Tsai JL et al. Common toxidromes of plant poisonings in Taiwan. Clinical toxicology (Philadelphia, Pa.) 2009; 47: 161-168.
6. Tang EWH, Law RWK, Lai JSM. Corneal injury by wild taro. Clinical &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2006; 34: 895-896.
7. Yuen E. Upper airway obstruction as a presentation of Taro poisoning. Hong Kong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01.
8. Seet B, Chan WK, Ang CL. Crystalline keratopathy from Dieffenbachia plant sap.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1995; 79: 98-99.
9. Chiou AG, Cadez R, Bohnke M. Diagnosis of Dieffenbachia induced corneal injury by confocal microscopy.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1997; 81: 168-169.
10. Rao SK, Kumar SK, Biswas J et al. Self-induced corneal crystals: a case report. Cornea 2000; 19: 410-411.
11. 林增記. 姑婆芋中毒. 2001. http://www.pcc.vghtpe.gov.tw/old/docms/80102.htm.
中英文學名 | 科別 | 毒性 | 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