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獨(黃藥子)
出自台灣有毒中草藥毒性資料庫
(→植物圖片) |
(→植物圖片) |
||
第64行: | 第64行: | ||
黃藥子葉正面 | 黃藥子葉正面 | ||
- | + | ||
|| | || | ||
[[檔案:黃藥子-葉1.png|300px|黃藥子葉背面]] | [[檔案:黃藥子-葉1.png|300px|黃藥子葉背面]] | ||
黃藥子葉背面 | 黃藥子葉背面 | ||
+ | |- | ||
|| | || | ||
[[檔案:黃藥子-莖2.png|300px|黃藥子莖]] | [[檔案:黃藥子-莖2.png|300px|黃藥子莖]] | ||
黃藥子莖 | 黃藥子莖 | ||
- | |||
|| | || | ||
[[檔案:黃藥子-花1.png|300px|黃藥子花]] | [[檔案:黃藥子-花1.png|300px|黃藥子花]] |
在2011年11月30日 (三) 14:52所做的修訂版本
[返回上一頁]
目錄 |
基本資料
科別 | 薯蕷科 Dioscoreaceae |
屬名 | 薯蕷屬 Dioscorea |
中文學名 | 黃獨(黃藥子) |
拉丁學名 | Dioscorea bulbifera L. |
英文名稱 | Air potato yam |
中文俗名 | 山芋、山慈姑、薢草川、金錦吊蝦蟆、黃獨 |
黃獨(黃藥子)簡介
黃藥子為植物黃獨的塊莖部份,外觀呈現圓形或卵圓形,顏色多為暗黑色。於台灣平地至山區均有生長,在臺灣南部地區尤多。在國外,也有些熱帶國家,如西非、部份太平洋島國、部份東南亞、印度或是美國中部均有其蹤跡,品種繁多,但並非全都具有毒性,部份國家甚至將其當作日常生活的主食,但均是無毒的種類。台灣所產的黃藥子,屬於具有毒性的其中一種,經研究也以證實黃藥子對於肝臟、腎臟具有一定毒性,雖黃藥子於古代典籍中被用於治療甲狀腺疾病及癌症[1, 2],但仍需注意所含的毒性成份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
黃藥子在台灣出現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外觀與何首烏正品相似,使用部位均為塊莖,但植物科屬分類上均不同。由於外觀相似,因此經常出現民眾誤用的情形,而黃藥子本身就具有毒性,進而導致食用的人產生中毒現象,嚴重者可能引起肝、腎衰竭。 [8]。
外觀簡述
莖 | 塊莖成球狀,莖部呈左旋狀、呈綠白色或淡棕色、有稜線、無毛。 |
葉 | 葉互生,卵形倒三角心型,約6-27公分長、5-27公分寬,葉面光滑無毛、尖端漸尖,葉基闊心型,葉緣光滑,葉脈7-9條。葉腋有耳型珠芽,直徑約2.5公分。 |
花 | 穗狀花序叢生,雄蕊1到3腋穗生,少數圓錐狀,5-13公分長。花梗1-2.5公分長,花綠白或紫色,花序多且成冠狀,無柄,花基座有兩半苞片,苞片成卵形、尖端漸尖,花辦線形或茅形。雌蕊花序具1-5個穗狀花序,長約3-20公分,花基座兩辦苞片,花瓣6辦,線狀。 |
果實 |
植物圖片
黃藥子全株 |
黃藥子葉正面 |
黃藥子葉背面 |
黃藥子莖 |
黃藥子花 |
黃藥子塊莖-獨黃 |
產地
蘭嶼、綠島及本島平地至海拔 2000 公尺山區普遍分佈。生於山野叢林間;台灣全境低海拔自生,以南部嘉義、屏東尤多。
毒性研究
黃藥子目前經由動物及細胞研究,已知具有明顯的肝腎毒性[3-6]。同屬薯蕷屬的植物種類繁多,在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當中就記載了台灣所產的薯蕷屬植物就有16種之多[7],但並非所有的薯蕷屬植物均具有毒性。
- 症狀
若服用過量黃藥子,臨床上可能出現的中毒症狀輕微的有噁心、腹痛、腹瀉或食慾不振,稍為嚴重可能造成肝細胞損害、黃疸、口腔灼痛、瞳孔縮小,更嚴重甚至出現昏迷、呼吸困難,心臟麻痺等症狀。
- 毒性成份
黃獨的塊莖黃藥子所含的成份,主要包含黃藥子素A、B、C[2, 6]及D[8] (diosbulbin A, B, C, D)、草酸鹽(oxalates)[9]、薯蕷皂苷(dioscin)、薯蕷毒皂苷[10]等,均具有毒性。
- 肝腎毒性
黃藥子所含的毒性成分已被分離出來,其有毒物質結構類型與石蠶所含的有毒物質結構雷同。經由體內體外研究證實黃藥子對於肝、腎組織均有一定程度的傷害。相關的肝臟傷害有肝中央靜脈擴張充血、ALT及AST上升、GPT和NPN上升、肝細胞出現細胞壞死現象、肝細胞排列趨於鬆散、細胞間隙變寬、肝細胞呈現空泡狀等,且黃藥子對於肝臟的影響程度與用藥時間長短有關[4, 11]。 另外,Xu et al.[6]於201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膽酸(cholic acid)濃度在給予黃藥子萃取物及黃藥子素B後呈現明顯的上升狀態,且此種上升程度與AST及ALT呈現正相關關係。
腎臟組織傷害包含有腎血管擴張充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突出、腎小館中出現蛋白及腎小囊中出現紅血球等[4]。
相關腎臟方面的毒性需要服用黃藥子較長時間才會逐漸表現出來,而肝臟方面的損傷於短時間內即可明顯的觀察到此一方面的毒性。
- 細胞實驗
Ma et al.[8]於2011年也發表了一篇文章,以人類正常肝臟細胞L-02針對黃藥子中的黃藥子素D進行肝細胞損傷的機轉討論,其結果指出給予黃藥子素D會引起肝細胞的細胞核縮核(condensation)及染色質邊集(chromatin margination),以及主要是發生早期細胞凋亡(early apoptosis),而非細胞壞死(necrosis)。另外,由結果更顯示黃藥子素D導致細胞凋亡主要的原因是提高了細胞凋亡促進因子caspase 3的活性。
- 動物實驗
Song et al.[4]及Tan et al.[11]分別以小白鼠、狗及大鼠餵食黃藥子萃取物後,觀察肝、腎組織的表現以及檢測肝臟損傷指數ALT及AST和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GPT)等指數。在給藥後的肝、腎組織切片發現肝中央靜脈擴張充血、肝細胞水腫變性、細胞間隙變寬、細胞空泡化、腎小囊出現紅血球、腎小管出現蛋白等現象,而AST、ALT、GPT及NPN等指數均顯著上升。
另外在Wang et al.[5]的實驗中,以小白鼠給予黃藥子萃取物後,觀察其結果ALT、AST及lipid peroxide (LPO)也都有明顯的上升。在glutathione的量和superoxide dismutase (SOD)、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glutathione reductase (GR)及glutathione-cysteine ligase (GCL)等相關的抗氧化相關酵素的活性均有顯著的下降。
治療方式
毒性分級
參考文獻
1. Gao H, Kuroyanagi M, Wu L, Kawahara N, Yasuno T, Nakamura Y. Antitumor-promoting constituents from Dioscorea bulbifera L. in JB6 mouse epidermal cells. Biol Pharm Bull. 2002 Sep;25(9):1241-3.
2. Murray RDH, Jorge ZD, Khan NH, Shahjahan M, Quaisuddin M. Diosbulbin d and 8-epidiosbulbin e acetate, norclerodane diterpenoids from dioscorea bulbifera tubers. Phytochemistry. 1984;23(3):623-5.
3. Su L, Zhu JH, Cheng LB. [Experimental pathological study of subacute intoxication by Dioscorea bulbifera L]. Fa Yi Xue Za Zhi. 2003;19(2):81-3.
4. Song CS.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toxicity of Dioscorea bulbifera on the liver and kidney. Zhong Yao Tong Bao. 1983 Jul;8(4):34-6.
5. Wang J, Ji L, Liu H, Wang Z. Study of the hepatotoxicity induced by Dioscorea bulbifera L. rhizome in mice. Biosci Trends. 2010 Apr;4(2):79-85.
6. Xu Y, Chen CC, Yang L, Wang JM, Ji LL, Wang ZT, et al. Evaluation on hepatotoxicity caused by Dioscorea bulbifera based on analysis of bile acids. Yao Xue Xue Bao. 2011 Jan;46(1):39-44.
7.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2 ed. 台北: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p. 89.
8. Ma M, Jiang Z, Ruan J, Tan X, Liu J, Wang C, et al. The furano norclerodane diterpenoid disobulbin-D induces apoptosis in normal human liver L-02 cells. Exp Toxicol Pathol. 2011 Jan 4.
9. Bhandari MR, Kawabata J. Bitterness and toxicity in wild yam (Dioscorea spp.) tubers of Nepal. Plant Foods Hum Nutr. 2005 Sep;60(3):129-35.
10. 童承福. 首烏類中藥有3種. 中國醫訊. 2007;51:63-7.
11. Tan XQ, Ruan JL, Chen HS, Wang JY. Studies on liver-toxicity in rhigoma of Dioscorea bulbifera.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2003 Jul;28(7):661-3.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