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尚未編輯完成)

出自台灣有毒中草藥毒性資料庫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第74行: 第74行:
== '''產地''' ==
== '''產地''' ==
-
<font size=3>國外分布於中國、印度、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琉球、澳洲等地。台灣主要分布於北部、東部及恆
+
<font size=3>分布於中國、東南亞地區、印度、台灣各地的庭園和路旁普遍栽種[9]。</font>
-
 
+
-
春半島與蘭嶼海岸[1]。</font>
+
=='''毒性研究'''==
=='''毒性研究'''==
-
<font size=3>強心配醣體類化合物為非常知名的一種有毒成分分類,但仍可用於治療疾病,digoxin即為該類化合物成
 
-
功應用於醫學治療的例子。雖然digoxin成功應用於醫療用途,但其治療窗非常的狹窄,治療劑量與中毒
+
*<font size=3 color=green>'''症狀'''</font>   
 +
<font size=3>中毒之症狀與digoxin症狀非常相像,其中毒的起始時間與嚴重程度會因為使用量不同、食用部位不同、
-
劑量非常接近,因此毒性可說是仍然相當的大。其餘屬於強心配醣體類的化合物也被研究發現與digoxin
+
食用部位處理方式的不同以及病患的個人體質有關係。
-
一樣具有會導致心律不整,嚴重甚至死亡的能力。強心配醣體類在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AAPCC)
+
在胃腸道部分包括噁心(nausea)、嘔吐(vomiting)、唾液分泌增加(ncreased salivation)腹痛(abdominal
-
近十年(2000-2009)的年報
+
pain)和腹瀉(diarrhea)。心臟方面主要為心律不整,其中包括心跳過快(bradycardia)或是心跳過慢(arrhythmias)
-
[5-14]中也指出在美國境內自每年約有1500-2500人食入含有強心配醣體的植物而中毒。</font>
+
的心律不整、房室阻塞(atrioventricular (AV) block)、心房纖維顫動和/或心室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nd/or
-
<font size=3>海檬果經研究分析具有相當帶有毒性的強心配醣體成分cerberin、neriifolin、cerberigenin[3, 15],有案
+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以及高血鉀(hyperkalemia)[10, 11]
-
例報導推測neriifolin可能是導致中毒者死亡的成分之一[3]。</font>
+
神經方面包括震顫(tremor)、昏睡(drowsiness)、運動失調(ataxia)、視力障礙(visual disturbances)黃色視覺、
-
*<font size=3 color=green>'''症狀'''</font>   
+
瞳孔散大(mydriasis)和虛弱(weakness),會導致黏膜發炎(irritation of the mucus membranes)、口腔紅斑
-
<font size=3>強心配醣體類化合物最主要引起的中毒症狀為疲倦、腹瀉、嘔吐、高血鉀、高血鈣、低血鈉以及心律不整等
+
-
問題[19]。在文獻報導的案例中,中毒患者所表現出的症狀除了前述所說的症狀外,也曾出現代謝性酸中毒、肌酸酐升高、
+
(buccal erythema)、麻木(numbness)、口腔感覺異常(dysesthesias)和燒灼感(burning sensation)[10, 12]。
-
 
+
</font>
-
臉色灰白、心搏過緩等表症[3, 4]。</font>
+
*<font size=3 color=green>'''毒性成份'''</font>       
*<font size=3 color=green>'''毒性成份'''</font>       
-
<font size=3>由於屬於夾竹桃科植物,因此同樣含有強心配醣體類的毒性成分,文獻研究也證實海檬果主要有毒成分為cerberin、neriifolin、cerberigenin、carberoside、tanghinin等[3, 15, 20, 21]。Cerberin有研究指出在葉中的含量最高[20]。</font>
+
<font size=3>夾竹桃主毒性是來自於非毛地黃強心苷(nondigitalis cardiac glycosides)包含 oleandrin、folineriin、adynerin
 +
 
 +
和digitoxigenin,其中以oleanderin和neriine兩種強心苷之結構與毛地黃的毒素(toxin)之結構非常相近,兩者
 +
 
 +
皆具有正性肌力作用 (positive inotropic,強心肌收縮性)、負性頻率作用(negative chronotropic,減慢竇性頻
 +
 
 +
率)和交叉作用(cross reactivity)[13, 14]
 +
 
 +
其毒性作用主要是作用在心細胞的鈉鉀泵(sodium-potassium pump)以及增加迷走神經活性所導致。心臟及胃
 +
 
 +
腸道中毒症狀大多會出現在食用夾竹桃後的四小時[15]。
 +
</font>
*<font size=3 color=green>'''毒性機轉'''</font>  
*<font size=3 color=green>'''毒性機轉'''</font>  
-
<font size=3>強心配醣體類的物質其作用機轉主要為抑制鈉-鉀三磷酸腺苷酶(Na+-K+ ATPase)[16-18]及影響鈉-鈣離子交換系統(Na+-Ca2+ exchange system)與電位-敏感性慢鈣離子管道(voltage-sensitivity slow calcium channel)的鈣離子平衡[16, 18, 19]。此種抑制作用,使得鉀離子無法排出心肌細胞外,造成高血鉀症狀,進而導致鈣離子堆積在心肌細胞內,造成高血鈣,且高量鈣離子會持續刺激心肌肌纖維收縮,因此產生陣發性心房心搏過速(paroxysmal atrial tachycardia),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早熟性心室去極化(premature ventricular depolarization),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等症狀,最嚴重可導致心搏停止[19]。</font>
+
<font size=3>強心苷主要是作用在心肌細胞的鈉鉀泵(sodium-potassium pump)使其不活化,導致細胞內的鈉離子濃度升高,
 +
使得鈉/鈣離子交換通道(Na+/Ca2+ exchange)造成細胞內的鈣離子升高,由於細胞內的鈣離子增加使得細胞自
 +
 +
發性極化提高,而導致收縮力增加(positive inotropic)[16, 17]。由於抑制鈉鉀泵(sodium-potassium pump)而改
 +
 +
變了細胞內的鉀離子濃度的移動,而導致高血鉀,然而強心苷所造成毒性之嚴重程度與高血鉀是相關的[12]。</font>
 +
 +
*<font size=3 color=green>'''中毒劑量'''</font>
 +
<font size=3> 根據案例報告指出攝取5-15片的夾竹桃葉子可能會導致中毒或致命,也有報導指出兒童食入僅一片夾竹桃葉而
 +
 +
導致中毒。但有案例指出一位17歲的少年食用了三片夾竹桃葉只有輕微的中毒,並無其它併發症產生[6, 7]。
 +
 +
根據中毒事件案例的報導指出,其中毒程度的不同是因為食用葉子、葉片萃取物、花或根的萃取物濃度的不同。
 +
 +
也有報告指出一位成年女性食用了五把夾竹桃葉企圖自殺,但此病患接受治療後完全康復[18]。
 +
 +
因為只有少數的案例報告,數據不足以特定的劑量或是攝取量,因此難以界定夾竹桃之致死劑量為多少。但其
 +
 +
中毒劑量可能是與使用的量、使用的部位、使用部位含毒素的多寡、病人年齡以及當時食用的健康狀況皆有關
 +
 +
係[14]。
 +
</font>
=='''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
-
<font size=3>海檬果所含的強心配醣體類化合物其結構與digitalis類似,因此有關海檬果中毒的病患,目前用於治療digitalis中毒的Fab fragment解毒劑也被試用於治療此類強心配醣體中毒[22]。另外,也使用atropine、phenytoin、活性碳、isoproterenol、sodium bicarbonate、magnesium及fructose-1,6-diphosphate等來對症治療[23, 24]。</font>
+
<font size=3>在臨床上除了給予症狀治療以外,在Veronika Bandara et al(14)報告中指出有一系列對於夾竹桃中毒指引,其
 +
 
 +
中在低血壓以及快的心律不整之狀況下會給予阿托品(atropine)保持心跳速率、給予活性碳、在房室節/竇房結
 +
 
 +
阻塞之狀況下給予anti-digoxin Fab或在無anti-digoxin Fab之情況又血鉀 > 5.5之情況下給予胰島素/葡萄糖
 +
 
 +
(insulin/ dextrose)不要給予鈣。</font>
=='''毒性分級'''==
=='''毒性分級'''==

在2011年6月27日 (一) 10:04所做的修訂版本

[返回上一頁]

目錄

基本資料

科別

夾竹桃科 Apocynaceae

屬名

夾竹桃屬 Nerium

中文學名

夾竹桃

拉丁學名

Nerium indicum Mill

英文名稱

Sweet-scented oleander

中文俗名

紅花夾竹桃、白花夾竹桃、柳竹桃、柳葉桃、狀元竹、白羊桃、桃竹、

柳葉桃樹、枸那、桃葉桃、枸那夷、叫出冬

海檬果簡介

夾竹桃懬泛種植在中國以及東南亞一帶,其花和葉常常作為緩解疼痛和刺激心臟肌肉的傳統中藥[1]。

葉子部分具有毒性,成分包含了強心苷、生物鹼和碳水化合物(2)。此外全株皆含有強心苷,包含了莖、

葉、嫩枝、花朵、花蜜、樹液和經燃燒後的煙霧(3, 4),其強心苷之結構非常類似digitoxin。

根據Karawya et al.[5]報告指出強心苷成分在種子及根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果實和葉部,在花期時,紅

花的含量又比白花高。儘管夾竹桃有毒,卻是常常被用來當作墮胎藥、治療心衰竭、痲風、瘧疾、癬和

消化不良[6]。

在過去夾竹桃曾被使用作為治療用途,但因為會造成胃腸的副作用,因此不被再使用。然而也會因為誤

食過量夾竹桃之關係而導致中毒而致命,也有報告指出兒童使用一片葉子而導致中毒[6, 7]。其中毒大多

是因為誤食、有目的的食用、攝入藥物製劑以及犯罪只用之中毒,使用夾竹桃中毒案例常被報導出之地

點為歐洲、美國(包括夏威夷)、澳大利亞、南部非洲、印度、斯里蘭卡、東亞和所羅門群島[3, 8]。

外觀簡述

屬常綠灌木,枝條圓柱狀。

單葉,互生、對生或3片輪生,具葉柄,柄長約12-20公分,寬1-2公分,為狹披針形,葉基與

葉尖鋭尖,葉緣全緣,葉脈直角射出,互為平行。

花,聚繖花序,頂生;花紅色、白色或粉紅色。

果實

果實為蓇葖果,長約20公分,圓柱形,直立。樹高可達4公尺。

產地

分布於中國、東南亞地區、印度、台灣各地的庭園和路旁普遍栽種[9]。

毒性研究

  • 症狀

中毒之症狀與digoxin症狀非常相像,其中毒的起始時間與嚴重程度會因為使用量不同、食用部位不同、

食用部位處理方式的不同以及病患的個人體質有關係。

在胃腸道部分包括噁心(nausea)、嘔吐(vomiting)、唾液分泌增加(ncreased salivation)腹痛(abdominal

pain)和腹瀉(diarrhea)。心臟方面主要為心律不整,其中包括心跳過快(bradycardia)或是心跳過慢(arrhythmias)

的心律不整、房室阻塞(atrioventricular (AV) block)、心房纖維顫動和/或心室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nd/or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以及高血鉀(hyperkalemia)[10, 11]。

神經方面包括震顫(tremor)、昏睡(drowsiness)、運動失調(ataxia)、視力障礙(visual disturbances)黃色視覺、

瞳孔散大(mydriasis)和虛弱(weakness),會導致黏膜發炎(irritation of the mucus membranes)、口腔紅斑

(buccal erythema)、麻木(numbness)、口腔感覺異常(dysesthesias)和燒灼感(burning sensation)[10, 12]。

  • 毒性成份

夾竹桃主毒性是來自於非毛地黃強心苷(nondigitalis cardiac glycosides)包含 oleandrin、folineriin、adynerin

和digitoxigenin,其中以oleanderin和neriine兩種強心苷之結構與毛地黃的毒素(toxin)之結構非常相近,兩者

皆具有正性肌力作用 (positive inotropic,強心肌收縮性)、負性頻率作用(negative chronotropic,減慢竇性頻

率)和交叉作用(cross reactivity)[13, 14]。

其毒性作用主要是作用在心細胞的鈉鉀泵(sodium-potassium pump)以及增加迷走神經活性所導致。心臟及胃

腸道中毒症狀大多會出現在食用夾竹桃後的四小時[15]。

  • 毒性機轉

強心苷主要是作用在心肌細胞的鈉鉀泵(sodium-potassium pump)使其不活化,導致細胞內的鈉離子濃度升高,

使得鈉/鈣離子交換通道(Na+/Ca2+ exchange)造成細胞內的鈣離子升高,由於細胞內的鈣離子增加使得細胞自

發性極化提高,而導致收縮力增加(positive inotropic)[16, 17]。由於抑制鈉鉀泵(sodium-potassium pump)而改

變了細胞內的鉀離子濃度的移動,而導致高血鉀,然而強心苷所造成毒性之嚴重程度與高血鉀是相關的[12]。

  • 中毒劑量

根據案例報告指出攝取5-15片的夾竹桃葉子可能會導致中毒或致命,也有報導指出兒童食入僅一片夾竹桃葉而

導致中毒。但有案例指出一位17歲的少年食用了三片夾竹桃葉只有輕微的中毒,並無其它併發症產生[6, 7]。

根據中毒事件案例的報導指出,其中毒程度的不同是因為食用葉子、葉片萃取物、花或根的萃取物濃度的不同。

也有報告指出一位成年女性食用了五把夾竹桃葉企圖自殺,但此病患接受治療後完全康復[18]。

因為只有少數的案例報告,數據不足以特定的劑量或是攝取量,因此難以界定夾竹桃之致死劑量為多少。但其

中毒劑量可能是與使用的量、使用的部位、使用部位含毒素的多寡、病人年齡以及當時食用的健康狀況皆有關

係[14]。

治療方式

在臨床上除了給予症狀治療以外,在Veronika Bandara et al(14)報告中指出有一系列對於夾竹桃中毒指引,其

中在低血壓以及快的心律不整之狀況下會給予阿托品(atropine)保持心跳速率、給予活性碳、在房室節/竇房結

阻塞之狀況下給予anti-digoxin Fab或在無anti-digoxin Fab之情況又血鉀 > 5.5之情況下給予胰島素/葡萄糖

(insulin/ dextrose)不要給予鈣。

毒性分級

B1


參考文獻

[1]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台北: 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2000.

[2]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In Edition 2. 台北: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3] Maillaud C, Lefebvre S, Sebat C et al. Double lethal coconut crab (Birgus latro L.) poisoning. Toxicon 2010; 55: 81-86.

[4] Van Deusen SK, Birkhahn RH, Gaeta TJ. Treatment of Hyperkalemia in a Patient with Unrecognized Digitalis Toxicity. Clinical Toxicology 2003; 41: 373-376.

[5] Litovitz TL, Klein-Schwartz W, White S et al. 2000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Toxic Exposure Surveillance System. Am J Emerg Med 2001; 19: 337- 395.

[6] Litovitz TL, Klein-Schwartz W, Rodgers GC, Jr. et al. 2001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Toxic Exposure Surveillance System. Am J Emerg Med 2002; 20: 391-452.

[7] Watson WA, Litovitz TL, Rodgers GC, Jr. et al. 2002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Toxic Exposure Surveillance System. Am J Emerg Med 2003; 21: 353-421.

[8] Watson WA, Litovitz TL, Klein-Schwartz W et al. 2003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Toxic Exposure Surveillance System. Am J Emerg Med 2004; 22: 335-404.

[9] Watson WA, Litovitz TL, Rodgers GC, Jr. et al. 2004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Toxic Exposure Surveillance System. Am J Emerg Med 2005; 23: 589-666.

[10] Lai MW, Klein-Schwartz W, Rodgers GC et al. 2005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national poisoning and exposure database. Clin Toxicol (Phila) 2006; 44: 803-932.

[11] Bronstein AC, Spyker DA, Cantilena LR et al. 2006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 (NPDS). Clinical Toxicology 2007; 45: 815-917.

[12] Bronstein AC, Spyker DA, Cantilena LR et al. 2007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 (NPDS): 25th Annual Report. Clinical Toxicology 2008; 46: 927-1057.

[13] Bronstein AC, Spyker DA, Cantilena LR, Jr. et al. 2008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 (NPDS): 26th Annual Report. Clin Toxicol (Phila) 2009; 47: 911-1084.

[14] Bronstein AC, Spyker DA, Cantilena LR, Jr. et al. 2009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 (NPDS): 27th Annual Report. Clin Toxicol (Phila) 2010; 48: 979-1178.

[15] Shen L-R, Jin S-M, Yin B-W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lants from the Genus Cerbera. Chemistry & Biodiversity 2007; 4: 1438-1449.

[16] Langer GA.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cardiac glycosides on the heart.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1981; 30: 3261-3264.

[17] Matsui H, Schwartz A. Mechanism of cardiac glycoside inhibition of the (Na+-K+)-dependent ATPase from cardiac tissue.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Enzymology 1968; 151: 655-663.

[18] Fozzard HA, Sheets MF. Cellular mechanism of action of cardiac glycosid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985; 5: 10A-15A.

[19] Harvey RA, champe PC. Linppincott's Illstrated Reviews Pharmacology 台北: 藝軒圖書出版社 2002.

[20] Zhang XP, Pei YH, Liu MS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leaves of Cerbera manghas.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2010; 3: 109-111.

[21] Bond G, Baum H, Dimond G. Clinical observations with cerberin. American Heart Journal 1945; 30: 194-201.

[22] Eddleston M, Rajapakse S, Rajakanthan et al. Anti-digoxin Fab fragments in cardiotoxicity induced by ingestion of yellow oleande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00; 355: 967-972.

[23] 吳明玲. 毛地黃及動植物強心配醣體中毒之治療. In Edition 2002. [24] Roberts DM, Buckley NA. Antidotes for acute cardenolide (cardiac glycoside) poisoning.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6; CD005490.


[返回上一頁]

個人工具